近期西南地區的大范圍干旱,不僅對中國水資源帶來考驗,也給節水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我國水資源匱乏,而市政用水量很大,如果都用自來水是對優質水的浪費,在這方面中水利用有很大空間。據有關研究資料,如果把中水管網延伸到民用建筑中,居民區總用水量將節省30%~40%,住宅可節水70%。中水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我國中水利用的現狀不容樂觀,其應用范圍僅限于部分缺水嚴重的城市,而且以單位或社區自建中水系統(也稱“小中水”)居多。數據顯示,即使是在節水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的北京,2008年的中水利用量也僅為6億立方米,占全市總用水量的17%。
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差距?在筆者看來,中水難以推廣的癥結不應簡單歸為人們對中水利用的認識存在偏差。實際上,部分水價較高且缺水嚴重的地區,政府、企業和居民已有了很高的中水回用意識。真正對中水使用造成障礙的是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套適應中水回用的制度體系,政府對大規模開發利用中水缺乏明確信號,房地產建筑商對在新建房屋中鋪設中水管網沒有興趣,無法保證用戶用水的要求。
同時,水價和再生水價格嚴重影響著再生水的生產和使用。由于目前技術和規模問題,中水回用成本偏高,一些規模偏小的中水回用工程中水的成本甚至超過了自來水的價格。以中水洗車為例,絕大多數企業都需要中水廠用汽車運送中水,但每噸中水的總成本通常都會達15元~20元,比居民用自來水高出將近5倍,因此中水沒有競爭優勢。面對同樣的問題,日本的經驗就值得借鑒。從20世紀80年代起,日本大力提倡使用中水,為鼓勵設置中水管道系統,日本政府制定了獎勵政策,通過減免稅金、提供融資和補助金等手段大力推廣中水使用。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水危機集中暴發期,水資源矛盾凸顯。在這種情況下,對再生水利用的推廣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要使中水回用得到廣泛推廣,還得從根本上入手,破除技術、成本、制度等方面的阻礙,推出獎勵政策,降低中水使用的成本,支持新建民用建筑增設中水管網,以循環利用的方式緩解水資源壓力。